就题主所问,“事业岗和公务员岗\"怎么选择?这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最为纠结的问题、也是广大家长们是揪心的事。那么如何理智选择呢,我认为:
首先,就大学毕业生来讲,对本人择业之大事应全面地、理性地来对待,也即根据自己毕业学校和所学专业来权衡,无论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这都是大学毕业后迈入社会的关键选择,对多数人来说这也可能是人生命运的选择。所以在选择上理智、慎重是十分必要的。
其二,就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岗位来说,也不能绝对地说选什么岗好,这也因个人所学专业、个人兴趣爱好和志向而异,一般说,重点大学且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如:医学、师大以及技术研究型等类专业毕业生,可能选择对口的事业或科研单位好,这样既可学用结合也易于发挥专长出成就,也能更好的为社会作贡献;当然,如果所学是普通化专业(专业性不太强),特别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建议报考公务员岗位,公务员岗虽门类很多,但文化基础好的也容易适应并做好。
以上是个人看法而已,我想现实中,多数学生、多数家长还是会认为:公务员岗位比事业单位更好。
《大宅门》第一部。著名编导郭宝昌根据自身在同仁堂经历改编,由陈宝国、斯琴高娃、刘佩琦、何赛飞、蒋雯丽等实力派演员主演,并在2001年创下中央电视台近21%的收视率。
该剧大咖云集,塑造了一大批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例如核心人物白文氏,精明能干,高瞻远瞩,在白家屡屡陷入困境之时,几乎凭借一己之力,使白家一次又一次度过难关。大咖们出神入化的演绎,对人物形象精准的刻画,是该剧的亮点之一,但《大宅门》更让人惊艳的是里面体现的深厚文化底蕴。所以,至今仍深深地吸引着人们二刷,甚至三刷。
短短40集,便展现了京城百草厅白家老号,从清朝末年,到军阀混战,跨越民国,直至抗日战争前夕的沉浮变化。这种历史跨度放到今天动辄80集的电视剧中,也不可谓不长。通过百草厅的起起落落,以及剧中人物命运的变迁,《大宅门》正是以小见大,来集中展现这个沉重且长的历史阶段。
时至今日,再回顾这部经典之作,依然能为之打动。导演将故事发生的环境放到了中国历史事件中去展现,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让故事发生的有根有底,不像现在的多数电视剧,剧情略微单薄,没有多少逻辑,甚至有的显得有些飘忽不定。而看《大宅门》时,就像是在看一段历史,而不仅仅是一段家族的历史。
行政编和事业编是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设立的两种身份特质。作为体制内的两个身份主体,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
行政编行政编是指国家党政机关及部分群团组织使用的编制,即公务员。像政府口的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管理局、人社局、工信局等,党口的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纪检委等,群团组织的工会、共青团、妇联、供销社、社科联,政法口的法院、检察院、司法局,还有人大、政协等机关在编人员,都是行政编制。行政编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必须在行政或执法岗位;二是由财政全额供养;三是必须参加考试获得。
行政编制不像事业单位那样区分很多类型,它只有一种编制性质。不过在行政机关存在部分工勤人员,使用的是行政工勤编制,由于他们的身份是工人,不具备提拔使用的条件,与公务员存在本质区别,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种编制,至多是一种身份和待遇的象征。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行政编制的逐步核减退出历史舞台,未来行政机关将只有行政编一种编制存在。很多人常说的政法专项编制也是行政编制的一种,只是因为职能需要进行管理方式的区分而已。
事业编制事业编制是指机构编制部门根据事业单位职能属性设置的编制。事业编制主要存在于科技、教育、公共文化和卫生服务领域,主要职责是代替政府为社会提供各类公益服务。使用事业编制的,像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医院、报社、电视台、疾控中心、防疫站、救助站、福利院、就业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体育中心等,多数是各类党政机关的二层机构,或者党委政府的直属机构。按照职能区分为行政执法类、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三种。其中,行政执法类未来将全部转行政,或剥离行政职能转公益;公益类大体保持现状,部分公益二类、三类或进行整合剥离收费和经营职责转公益一类,或者剥离公益职责转企。生产经营类按照计划将在今年年底全部转企。
事业编制按照财政供养方式区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全额拨款主要存在于参公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差额拨款集中在公益二类,自收自支集中在生产经营类,目前正在进行改革,未来将全部取消,只保留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两种性质。
事业编制中有一类人员比较特殊,即参公身份人员。这类人员使用事业编制,但是不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而是按照公务员法管理,享受与公务员同等的工资和晋升待遇。这部分人员将随着单位的改制转隶逐步置换为行政编制,或者剥离行政属性转纯事业身份,不再保留参公待遇。随着参公、差额、自收自支等编制的清理,未来,事业编制的大趋势是将全部以全额拨款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