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就忍不住跟大家讲一个前几天刚刚发生的事。大学同寝室一女孩结婚,大家就商量着提前一天都来哈尔滨聚聚。其中一个同学就住在会展城上城,另一个同学住沈阳。大家一起在哈西集合,结果沈阳的同学坐高铁都到了,住会展城上城的同学坐公交都还没到呢!我们还因此拿这件事打趣了住会展城上城的同学好几天。
其实,我个人认为会展城上城的位置还是稍微有点偏了,离市区比较远。听住在这里的同学说,小区环境还可以,就是生活不太方便。
虽然公交线路比以前多了,但交通还是不算太方便。而且周围逛街的地方几乎没有,周末的时候会领着孩子去会展中心或者永泰城逛街,再远就不会去了,因为来回比较浪费时间。同学家几乎每周末去超市采购一周的肉、菜,平时小商品会在楼下的小超市买。
同学当时买这个小区,一是因为离单位较近,上班方便,二是因为房价还算便宜。不管位置如何,同学在这里住了好几年,已经非常习惯了,觉得很舒适。其实,无论家在哪里,只要自己住着舒服就好。
(图片来自网络)
文明出游的自律与他律黄金周长假期间,曝光小部分游客有不文明的现象,如峨眉山满山狼藉的事件,折射出游客的个人素质在向文明迈进的过程中还有困难。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批判游客,我觉得大可不必。我们更需要的是如何去推进个人文明行为的进程,个人认为主要是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
文明这两个字容易认也容易写,容易理解也容易讲,几乎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内涵领会,但身边有太多的实例,也包括自己,一言一行,所思所为,做起来太不容易,文明出行存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不能知行一致。如学校对孩子们文明公德行为的教育,诠释了道理,规范了具体行为,也做了课堂交流和启发,但结果是,有些孩子长大后还是会屡教难改。随处可见的垃圾,各大景点的不文明现象,乱丢乱吐、乱涂乱画现象屡禁不止,这些当事人不是不知道要举止文明,而是个人在素质修养、知行合一上有着习惯性的差距,不能自律。所以,个人行为的文明要以自律为主,即自己有意思的认知自己的行为,并经常性的自我约束和反省,直至改变并坚持。
没有黄金周假期的人流集中,平时大家并不会觉察到什么地方不干净,旅游需要排队等候等问题,景区管理处也一样不会很重视。当出现状况时,景区有抱怨,众人想推脱,众说纷纭,不解决问题反而有着伤害。请问,景区是否真的采取了必要措施他律了文明行为吗?不管做了些什么,结果肯定是他律措施不到位。如观猴区的垃圾袋现象,有过劝告吗?在游玩区是否有文明规劝员吗?在自律达不到文明要求是,他律是重要补充。如学生在食堂排队等待打饭,学校采取学生会维护的方式来他律学生的文明行为,秩序井然。如果景区不要只盯着经济利益,多完善一些实际工作,这种丑事就不会有。
总之,文明的进程是有一个过程,但是是在自律与他律相互作用中才会向前推进,并无奇妙决窍。